楊超然:淺談素馨魂~以及嚴淑芳主唱的素馨魂
【素馨魂】簡介: 素馨花 (筆者按:余生也晚,對撰曲家 龍證如居士所知不多,只知另一首子喉獨唱曲【悼翠悲紅】亦是其所撰。據 嚴淑芳前輩言,聽聞 龍證如居士乃任職教育界,是某學校之長,未知是否屬實?祈有識之士,能不吝賜教,提供資料,以餉各曲友,功德無量。) 本曲採用之典故畧解 本曲因涉前塵史實,難免詞句每多用典。筆者盡將所知,畧解如下。因礙於個人識見有限,難免錯漏百出,望各 前輩、學長,不吝指正、補遺為盼,乃各曲友之福矣: 畧談本曲採用之「解心腔」 解心腔,又稱粵謳。有二說: 解心腔粵曲 【素馨魂】乃解心腔粵曲,即仿解心腔調,設計唱腔。本曲最早見有名唱家張瓊仙女士以解心腔調演繹此曲。張氏乃梁以忠夫人,當自得其真傳矣!至若有否比張氏更早之唱家演唱過此曲?此非筆者所能知矣!祈有識之士能賜告之,乃筆者與各曲友之福! 楊超然 8/4/2022 修改於香江如愚齋
筆者:楊超然
素馨者,殘唐五代十國時,南漢王劉鋹(音:廠),宮內一妃嬪之名,生前甚愛插戴一種小白香花。此花本稱:「那悉茗花」或「野悉蜜花」,皆為 Jasmine 之音譯而得名。素馨甚得劉鋹寵愛。及其死後,葬於今廣州市西南郊,芳冢上長滿其所鍾愛之「野悉蜜」小白香花,故此花因而得名曰:「素馨花」。另,此地又稱「素馨斜」。
(筆者按:一般英漢字典,Jasmine多翻譯作素馨花或茉莉花。故至會有人誤稱素馨作茉莉。查兩者雖同屬,惟分別頗大,香味亦異,不可混為一談。又,從素馨花之舊稱:「野悉蜜花」,可推知此花非原產中國,乃係西域(即中東等地) 傳入之「舶來品」也。)
傳素馨死後,其芳魂常徘徊葬身之地「素馨斜」,每當出現,芳香異常。有好事者欲接近之,然未趨及,其芳魂旋即隱入「素馨斜」處,芳踪無覓,至有「素馨魂」之淒美流言。
(筆者按:「素馨斜」又即花田,所種皆「素馨花」。明、清二代,為時人所酷愛。不論祭禮交誼,閒時過節,莫不飾以「素馨花」,使之串成環,以供神佛;束為串,以欵賓客;戴插雲髻,以為髮簪;提煉成油,以為添裝潤髮,諸如此類,蔚然成風。想廣州有花城之美譽,或許與此傳統風俗有些相干?)
就以上流傳,歷代騷人墨客,以詩誌之亦不少:
《宋.方信儒:》
千年艷骨掩塵沙,
尚有餘香入野花。
何似原頭美人草,
風前猶作舞腰斜。
同代,又有《傅大諫,寫有【素馨】》一詩:
昔日雲鬟鎖翠屏,
只今煙塚伴荒城。
香銷雲斷無人問,
空有幽花獨擅名。
《清.屈翁山》:
花田舊是內人斜,
南漢風流此一家。
千載香消珠海上,
春魂猶作素馨花。
【素馨魂】 嚴淑芳獨唱 (本曲乃70年代於香港電台播音時收錄)
撰曲:龍證如居士
音樂伴奏:
二胡:曾河福先生
掌板:蘇漢英先生
揚琴:李鷹揚先生
簫 :廖 森先生
三弦:馮 華先生
中胡:梁浩然先生
大阮:黄英傑先生
巧逢 有筆名:老蔣前輩曾託 雪姐轉筆者以 嚴淑芳前輩於1972年時於電台某節目中,獻唱本曲之音軌。節目開場時,主持問及有關本曲寫作背景,嚴氏表示,此曲寫成於四十多年前。
換言之,本曲寫作年代應為上世紀廿年代末至卅年代初之事,距今亦已有八十多年矣!
(老蔣前輩慷慨贈筆者此特殊珍貴音軌,雖不完整,惟亦能釋筆者多年來部分疑問,即:本曲寫作年份的問題。特此謹向 老蔣前輩鳴謝!)
作者根據上述流傳之淒美故事,以南漢劉鋹之妃嬪,即素馨之芳魂,作第一身稱,回首前塵,有說不盡之滄桑感嘆;數不盡之家國興亡恨痛。曲中文采華麗,詞藻典雅。初試朗誦其詞,已頓覺音韻抑揚,跌宕有緻。繼而細敲其義,倍感言辭風流蘊藉,用意含蓄深遠。誠上乘之妙品也。
1. 《曲名【素馨魂】》:可參閱上文。
2. 《首段二流「歌慵湛露」》:歌慵,即歌殘之意。
湛露,詩經小雅之篇名。是天子宴諸侯之詩。又指濃重之露水。此處應暗指素馨曲終舞罷,甚得君王之恩澤。
3. 《首段二流「劉王花塢埋何處?」》:劉王,乃指劉鋹(音:廠) 。唐末,政局紛亂,軍閥擁兵自重,演釀成五代十國之割據局面。時有劉龑(音:染) 藉其父兄於嶺南之基業,於後梁貞明三年,於今之廣州(即當時舊稱之番禺) ,自立稱帝,國號「大越」,翌年又以漢朝劉姓後裔身份,改號為「漢」,史家稱之為南漢(以有別於北漢)。王位三傳至劉鋹,亦為南漢最後一王帝,終為宋室所滅。
花塢(音:滸) ,塢,即四面高,中央低陷之山地。塢花,又即素馨斜(見上文) ,亦即花田,亦即南漢時宮人之芳塚。
4. 《正線小曲.青衫濕「昌華便抵天涯遠,說昌華更在蓬壺」》:昌華,即南漢王朝時所建之御苑名稱,曰:「昌華苑」。
蓬壺,又即蓬萊,傳說乃仙人所居之地。
5. 《禿頭反線中板,「瑣尾流離」》:語出詩經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意喻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此處乃指南漢國運,亦係如此。
6. 《禿頭反線中板,「任教鄭俠也難圖」》:鄭俠,宋代人。時有王安石變法,由於操之過急,流弊百出,弄致百姓受災。鄭俠將百姓苦況,一一繪之成百姓受難圖,入朝獻帝,力陳變法之弊。此處暗指南漢立國,初似興盛,卻瑣尾流離,百姓之苦,無以明狀,縱有鄭俠再生,亦難將苦況,如實繪之入圖矣!此處作者曲線描寫南漢後期,民生之苦,甚於宋代王安石變法時帶來之人禍。
7. 《禿頭反線中板,「劉郎一去不歸來」》:劉郎,東漢永平年間人。與阮肇至天台山,遇兩仙女並獲邀至家中作客。半年後回家,竟發覺家中子孫已隔七代。後重入天台山重訪仙女,卻已仙踪渺然。此處作者或借劉郎典故,喻自身芳魂飄渺,瞬眼千年,孤單零落,苦無人可訴。有說此劉郎即劉鋹。晚不敢苟同。蓋歷史記載,劉鋹乃一好色暴君,素馨雖承蒙恩寵,亦不值其所為。傳說素馨用計,助宮中侍妾,脫離其魔爪,得以還鄉,免橫死於宮中。是故,此處所言之劉郎,應非指劉鋹。更之,尊稱君主,豈有用劉郎之理?
8. 《禿頭反線中板,「楚些怨微茫」》:楚些(音:「疏」唸第三聲。) 泛指楚辭之楚地樂調。此處泛指雅樂。
1. 一為清代招子庸按嶺南珠江一帶花艇上妓女又或街頭賣唱之流行歌謳,編寫成歌集,名為【粵謳】。歌集中首篇題為:「解心事」,內容以廣州俚語為詞,詞意警世生動、委婉纏綿,兼而有之,如:
「心各有事,總要解脫為先。心事唔安,解得就了然。苦海茫茫多數是命蹇,但向苦中尋樂便是神仙。若係愁苦到不堪,真係惡算,總好過官門地獄更重哀憐。退一步海闊天空就唔使自怨,心能自解,真正係樂境無邊。若係解到唔解得通就講過陰隙過便。唉,凡事檢點,積善心唔險,你睇遠報在來生,近報在目前。」
2. 二為「解心事」乃此種腔調之本稱。自招子庸結此等歌調成集,並命名為「粵謳」,故此後「解心事」正名為「粵謳」。
又,後人又以「解心事」之名稱較繁,故簡稱之曰「解心」。涉及套用其腔調者,又稱「解心腔」。
粵曲梆簧中,亦有融會「解心」之腔調入內。查此舉乃源出於粵曲一大功臣:梁以忠大師。梁氏憑其對粵樂深厚認識,將「粵謳」一板七叮之唱法,去蕪存菁,簡化成一板三叮,使其融入梆簧體制中,聽者莫不感水乳交融,儼如同體,相得益彰。此舉創造出獨特、骨子、唯美之梁派唱腔,諦造不少經典唱家與名伶如:張瓊仙女士、小明星女士、梁素琴女士、嚴淑芳女士等等。尤以小明星女士,其唱腔亦為名伶如:何非凡、新馬師曾、陳笑風等人所吸收及並改良為己用,遂各自創成經典流派。
今選 嚴淑芳前輩於七十年代在香港電臺直播節目中所演唱之版本(此亦係嚴淑芳前輩於二十多年前贈筆者留念之版本。)。 嚴氏唱腔,亦隨張氏,惟風格、聲線迴異,演繹手法不一,真是各有佳趣!
今重聽此曲,百感交集!蓋昔日歌唱與伴奏人材之鼎盛,實難復再。而今,物換星移,曲雖在,能唱懂唱之人卻愈鮮見矣!望有緣人聆聽此音軌後、依照曲譜,習唱此曲,乃我粵藝文化承傳之大幸也!